清明时节,气温回升,草木萌茂,天地间一片清新明朗。古代许许多多的诗人往往触景生情,诗兴大发。
“万物鲜华雨乍晴,春寒寂历近清明。残芳荏苒双飞蝶,晓睡朦胧百转莺”(唐代温廷筠《寒食前有感》),正是由于这“姹紫嫣红开遍”的大好时光,从唐代起便形成了清明节到郊外踏青的习俗。宋代诗人陈与义的《清明》描绘的就是这种户外春游的热闹景象,“街头女儿双髻鸦,随蜂趁蝶学妖邪。东风也作清明节,开遍来禽一树花。”而宋代杨徽之的《寒食寄郑起侍郎》则再现了人们踏青归来后的情形:“清明时节出郊原,寂寂山城柳映门”。踏青归来,每家每户的门楣上都插上了柳条,整个山城会被青青的杨柳掩映着。
宋代黄庭坚的《清明》,则由景物想到漫漫人生,由眼前想到悠悠千载,表达了诗人深刻的哲理思考:“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只生愁。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篙共一丘。”
所有清明诗中,流传最广、成就最高的,该数唐代杜牧的《清明》:“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,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”
(《团结报》2001.4.3邱云 文)